祁阳新闻网5月1日讯(融媒体记者 彭旭 陈斌)湘江边的祁阳浯溪摩崖石刻受千百年的雨水侵蚀和风化,不少字迹已很难辨别清楚,游客更难理解。去年以来,当地通过数字采集、数字化修复和保护,让石头会说话,游客看得懂。
五一假期,在浯溪碑林游客服务中心,游客要了解一块碑刻,只需点击这块碑刻的图片,就可查看这块碑刻数字修复后的成果以及碑刻的作者年代、内容等详细信息和内容,了解它的前世今生,游客还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扫码下载保存分享拓片,真正让石刻“活”起来。
浯溪摩崖石刻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集中保存自唐代至民国的摩崖石刻505方,汇聚了一代代文人雅士的激扬文字和书法作品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。由于自然原因,石刻表面出现风化,字迹模糊,急需抢救性焕活。去年,湖南马栏山全景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提出了“浯溪碑林数字焕活计划”,被纳入全省文物保护利用“六大工程”。从保护、研究、传承、发展四个维度开展工作,令石碑石刻上肉眼已无法识别的痕迹信息重现于世。
湖南省马栏山文化数字创新中心秘书长孔皓说:“在这次的工作当中,也找到了非常多已经消失的文字。像有一块石碑当中有个字看不清了,也没有拓片,那这个字就没办法找到是什么字,但通过我们的数字修复工作,我们就找到这个“进”字,这句话是太师进气行于笔。”
在以前,浯溪景区基于文物保护的角度对碑林做过一些数字化采集,但由于当时科技手段有限,不能解决一些石碑字迹变模糊的问题。这次数字化修复,通过计算机的运算算力支持,使字迹在图像上显影,让刻痕变得更加清晰,甚至在雕刻类文物的数据修复技术下,字迹可以达到唐代、宋代时期的刻痕深度。
孔皓表示,要在石刻消失之前,把上面的文字保存下来,把石刻里面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,我们有300多位历史名家来过这里打卡,留下文章,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故事传扬出去,把文化运到产业应用当中去。
为使浯溪碑林可视化,公司技术人员还通过对照历史古籍、古画,对现在的山形地貌勘测,将曾经的浯溪风景进行复原,交互开发“云游浯溪”。同时通过二度创作转化后产生的文字、图片等“素材库”,供设计艺术、品牌商业、产业开发等多元使用,让更多的人了解浯溪碑刻人历史化价值,提升当地文旅产业的吸引力。
祁阳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(陶铸故居)管理处党委委员、副主任尹艳丽介绍,还可实现云书法、云刻碑以及沉浸式体验碑拓等乐趣,真正拉近了碑刻与游客之间的距离,实现文化+科技+旅游+研学的高度融合。
孔皓说:“在“文化+科技”的杠杆作用下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,更能通过产业化的方式,让文化真正活起来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”
来源:祁阳融媒体中心
作者:彭旭 陈斌
编辑:胡湘琴
本文为祁阳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qynews.gov.cn/content/646849/83/13862417.html